聚慕 - 专业医疗器械服务商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人事招聘 关于聚慕
400-901-5099
全部商品分类
大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与时俱进“向前看”
发布时间:2025-01-26 09:09:18

大医院高质量发展要与时俱进"向前看"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顾问

提示:随着2027年医共体全覆盖,强基层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成为重强音,大医院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推进医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需要学"向前看"适应医改新时代。

曾几何时,各地龙头大医院进入了高速扩张时代,主管部门三令五申控制医院规模扩张,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扩张速度依然不减,三年新冠疫情影响和冲击,后疫情时代规模扩张后遗症凸显,DRG/DIP支付方式改革给医院增收设置了"天花板",医院规模扩张运营成本大幅增加,随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医共体建设推进中患者转诊限制,经济下行下的医疗消费降级等各种因素,患者流向发生变化,大医院同样面临"缺患者"心理发慌,没有保有量的患者群体,医院医疗收入就会出现下降,运营成本消化困难,医务人员的待遇提升就比较难,就会引发人才流动的风险。医院怎么办?

1、分级诊疗体系医改新业态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成为未来医改新业态。

分级诊疗体系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就是让群众能够就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并接受相关预防保健康复服务;病情超出基层诊疗处置能力时,及时转诊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病情缓解稳定后需要继续治疗康复的,再转回基层进行治疗康复,方便群众在家门口获得需要的服务。

--基层首诊。坚持群众自愿、政策引导,鼓励并逐步规范常见病、多发病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对于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疾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患者提供转诊服务。

--双向转诊。坚持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完善双向转诊程序,建立健全转诊指导目录,重点畅通慢性期、恢复期患者向下转诊渠道,逐步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有序转诊。

--急慢分治。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急慢病诊疗服务功能,完善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为患者提供科学、适宜、连续性的诊疗服务。急危重症患者可以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上下联动。引导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为重点,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三级中医医院充分利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下同)技术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门诊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以下统称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2017年4月23日,《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指出,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2018年8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号 )强调,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稳步开展日间手术,完善工作制度和流程,逐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候手术时间,提升医疗服务效率。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日间诊疗服务,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三级医院要主动调整门诊病种结构,引导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向下转诊,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占比,增加手术、急危重症的诊疗量占比。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强调,国家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引导非急诊患者首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核责任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并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

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出台《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国卫办医政发〔2024〕21号),提出到2025年底,紧密型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以地级市为单位,建立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方便患者在市域内转诊。到2027年,在省域内建立医疗机构间顺畅的转诊制度,畅通患者省域内转诊。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发挥有效作用,为患者提供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一切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目标,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成为必然,大势所趋大势所逼,势不可挡。

2、大医院与时俱进"向前看"

大医院需要面对不缺患者、不缺钱、不确人才时代的变迁,随着强基层患者流向的变化,特别是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调整,"皇帝女儿不愁嫁"时代已经过去,大医院同样会面临着医改新时代的挑战。

大医院以前的粗放式规模扩张模式,需要患者保有量消化较高的运营成本,随着分级诊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更多的轻微患者会留在基层,大医院运营管理策略必然面临调整,提质增效强化专科能力建设强化医院功能定位属性,走内涵治疗效益提升之路成为必然。

随着门诊患者的下降,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完善,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大医院之间的竞争也会非常激烈,患者转诊更多的需要医共体下级医院的转诊渠道。大医院没有一定的患者保有量,没有一定的专科特色的竞争力,医疗收入就会下降,医疗收入的下降,必然影响到医务人员待遇的提升,待遇水平会影响到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将会加速对医院业务的影响,从而形成对医院的连锁反应。

因此,大医院从以前的"老大思维",就需要放下架子,主动联姻支持援建医共体建设,拓展医院业务覆盖面,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向前看"成为大医院更加需要关注的方面,第一,向前看趋势,就是要敏锐捕捉医疗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中,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第二,看政策导向,就是要紧跟国家医改政策,理解政策背后的意图,把握政策带来的机遇,选择医院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机会。第三,看医院发展,就是要明确医院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根据医院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强化专科能力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全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大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如何对接医共体

随着2027年医共体全覆盖,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完善,外转患者会受到严格控制,医共体定点上转给哪家大医院,都会对医院业务发展带来影响和冲击。大医院如何未雨绸缪布局对接医共体,既符合医改新时代要求,又符合医院发展现实,成为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值得探讨思考。

第一,强专科。大医院需要做强专科,发挥专科优势,作为对医共体的技术的坚强后盾,让医共体更加信赖,这是联合的基础条件。医院虽大专科不强,很难获得医共体的认同。

第二,广覆盖。大医院需要积极与医共体内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手段,通过医共体援建,提高市场覆盖面,增强竞争力。

第三,下基层。主动派出管理及技术专家团队,托管、联合医共体等方式,通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患者能够在基层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也减轻了医院人员支出成本,优秀的医务人员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第四,重实质。大医院对接医共体,切忌图形式,只签约不履约,需要重视实质内涵建设,按照约定完成任务,大医院应主动承担起疑难重症的诊疗任务,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医疗服务格局,实现合作的目标。

第五,绿通道。对于签约的医共体,大医院要开辟专家基层支持手术、会诊,上转患者住院检查绿色通道,增强双方粘合度。优化大医院与医共体之间的转诊流程,确保患者能够顺畅地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流转,减少等待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第六,培带教。大医院需要积极支持培养、带教医共体进修医务人员,建立师生情感联系纽带,有了问题自然想到老师,不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第七,强沟通。大医院与医共体对接,要注意管理观念的融合、医院文化的融合、质量管理的融合、利益分配的融合等,加强大医院与医共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发展规划、技术难题等,形成合力,推动区域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只有持续有效沟通才能长久。

第八,建机制。大医院对接医共体,医共体担心的是患者"被虹吸",需要的是大医院赋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建立健全大医院与医共体对接的长效机制,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共同成长。

第九,保质量。大医院应确保向医共体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医疗服务质量,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第十,促健康。大医院还需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提高患者健康水平和就医体验。同时,大医院还应积极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挥自身优势,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工作贡献力量。

总之,大医院在对接医共体的过程中,需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把握医疗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和优势互补。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代的医改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您找货 · 告诉我们您想要找什么商品?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
* 商品名称:
* 您想了解:
  • 商品资料
  • 货期
  • 价格
  • 安调
  • 其他
* 手机号码:
*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