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实验性设备到现代高度复杂和多功能的装置,以下是其主要发展阶段:
早期探索与实验(18世纪末 - 19世纪初)
1791年:Luigi Galvani通过实验发现了生物电的存在,并观察到肌肉对电刺激的收缩反应。
1882年:Hans Ziemssen发现电刺激可以引起心脏收缩。
初期临床应用(20世纪初 - 中期)
1929年:澳大利亚的Lidwill和Booth设计出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并在临床中成功应用。
1932年:Hyman设计了一台由发条驱动的电脉冲发生器,成为人类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
现代心脏起搏器的诞生与发展(20世纪中期 - 21世纪初)
1952年:Paul M. Zoll首次在人体表面施行电脉冲刺激心脏,成功复苏心脏停搏患者。
1958年:瑞典的Senning医生和Elmqvist工程师研制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并成功植入患者Arne Larsson体内。
1960年:William Chardack和Wilson Greatbatch植入了首例晶体管起搏器,标志着起搏器技术的重大进步。
技术进步与多功能化(20世纪后期 - 21世纪初)
1977年:双腔起搏器应用于临床,提供更生理性的房室顺序起搏。
1980年:植入型体内自动除颤器(ICD)面向临床,成功挽救了许多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生命。
1998年:三腔起搏器问世,用于改善合并左束支阻滞心衰患者的心功能。
微型化与无导线技术(21世纪)
2008年:全球首例全皮下ICD植入人体成功。
2018年:美敦力Micra VR无导线起搏器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亮相,标志着心脏起搏器的微型化和无导线技术的发展。
未来展望
无电极导线起搏器:减少电极导线相关并发症,体积小巧,已成功应用于欧洲。
无线心脏刺激系统(WiCS):通过接受体外超声波信号并植入体内类似米粒大小的无导线接收器转化为心电刺激信号,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综合起搏装置:未来理想的起搏器可能包含无线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无导线起搏器、皮下除颤器、无线的神经刺激器等集合的综合起搏装置。
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功能性,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脏起搏器将继续朝着更智能、更微创的方向发展。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