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方米,设置病床位182张,计划于2024年竣工投入使用。
据央视新闻9月26日报道,国家卫健委消息,“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尽可能减少异地就医。
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
怎么建?
这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主要布局在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市,以地市级医院作为依托,引入省级及以上的高水平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进行合作共建,形成省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高地,努力实现省域内一般地市的重点疾病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差距明显缩小。
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聚焦重点病种和专科,通过引导省会城市和超(特)大城市医院向资源薄弱地区输出以及加强地市现有医院建设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形成省域内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医疗服务“高地”,着力解决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治疗,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引领区域医学技术发展。
此前,各省市已经陆续公布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如“十四五”期间,河南力争建设10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105个县域医疗中心提质升级,实现县级“三所公立医院”全覆盖,300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或接近二级医院水平。
今年6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出台《四川省“十四五”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指出到2025年力争2个以上国家医学中心和5个以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四川,规划设置3个省医学中心和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
此前,2021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共同编制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方案提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分别不超过2亿元和5000万元。
国家支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必要的业务用房改扩建,改善诊疗环境和服务设施条件,增加预防保健、科研、全科医生培养培训等设备设施,使其与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公共卫生等任务相匹配,合理提高建设标准,为必要时扩大突发事件应对和综合救治能力预留空间和条件。
各地正在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湖北针对转诊率高、医疗资源短缺的心血管、呼吸、肿瘤、儿科等13个专科,分四个片区打造专科类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首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十堰市太和医院,辐射周边3000多万人口,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45个省级重点专科,基本实现了疑难重症在区域内解决的目标。
82岁的王明秀老人颈椎长了脊索瘤,严重压迫脊髓,导致长期卧床。由于手术风险高,辗转多家医院都没得到有效治疗。来到太和医院后,神经肿瘤疾病中心的专家团队为他做了手术。
十堰市太和医院神经肿瘤疾病中心主任秦军说:我们花了整整6个小时,把肿瘤从正常的脊髓里面还有正常的血管里面一点点剥离出来,把正常的脊髓和血管保护得非常好。
四川在成都、川北、川南、川东、川西五大片区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针对片区内异地就医排名前3的专科打造特色重点专科。
地处四川西部的雅安市中医医院,以骨伤科等4个省级重点专科带动中医特色发展,创建“川西区域骨伤中心”“川西区域血管外科中心”,服务周边地区500多万人口。甘孜州新龙县牧民松呷放牛时受伤,跟腱断裂,以前像这样的手术要到成都才能做,现在就近的雅安市中医医院为他做了微创手术。
对医生有哪些影响?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好的资源都集中于直辖市、省会城市等大城市,医生就业、择业也倾向于大城市,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能够促使更多的医生去三四线城市就业,离家更近,不用在大城市“卷生卷死”。
大医院的输出和扶持,能够提高区域医院医生的技术水平。
更多的优质患者能够留在家门口看病,医院和医生的收入也会随之提高。
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可以说是重新构建了一套医疗分级体系,是以器官为中心的专科和学科的诊疗水平的评估,这能够减少医院间业务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医院、科室、医生都能得到集约化、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