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慕 - 专业医疗器械服务商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人事招聘 关于聚慕
400-901-5099
全部商品分类
从“医不叩门”到家庭医生,现代医疗更该守住这条传统医训的底线
发布时间:2025-04-22 09:06:45

一、老人家门口的"不速之客":当传统医训撞上现代医疗

上海张阿姨最近有点烦,社区卫生站每周派人上门"嘘寒问暖",又是测血压又是推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甚至说"不签约就不能享受免费体检"。

"以前老中医讲究'医不叩门',现在怎么反过来天天敲门了?"

这句流传千年的古训--"医不叩门,师不顺路",核心是说医者不应主动上门推销医疗服务,就像老师不会随便在路上收徒。

它不是傲慢,而是对医疗本质的敬畏,医疗的起点,应该是患者的主动需求,而非医者的主动介入。

二、"医不叩门"藏着老祖宗的大智慧

(一)防的是"过度医疗"的初心

古代走街串巷的"游医"常靠夸大病情卖药,《本草蒙筌》早就明令禁止"医者不得自"街"(通"衒")其能,媒炫其术,不得非毁诸医,自矜己德。"(意思为医者不应自我吹嘘能力,不应刻意兜售医术,更不能贬低同行,抬高自己。)

放到今天,就是防止某些机构为了完成KPI,用"免费服务""行政任务"绑架患者。比如强制签约、变相推销保健品,甚至虚构健康风险制造焦虑。

(二)守的是"患者自主权"的底线

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曾讲过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有医生看患者家境贫寒,主动推荐便宜的替代疗法,反被患者投诉"看不起人"。

医疗的本质是平等契约,哪怕是善意的主动,也该止步于患者的"知情同意"。就像你不能未经允许替人做决定,哪怕这个决定是"为他好"。

(三)护的是"医患信任"的根基

在河南农村那些靠行政命令"摊派"的家庭医生签约户,续约率不到30%;而患者主动申请的家庭病床,满意度高达92%。

原因很简单,被迫接受的"服务",只会让患者怀疑"背后是不是有提成",真正的信任始于"我需要,你专业"的双向选择。

三、家庭医生变"上门推销"?问题出在"主动"的边界

这几年家庭医生、家庭病床快速推广,政府本意是好的:

(一)应对老龄化:有很多失能老人需要上门护理

(二)控制慢性病:有很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要持续管理

(三)优化医疗资源:让基层医生从"坐堂问诊"变"主动服务"

但现实中有些地方政府路却走偏了:

(一)有的地方把签约率当政绩

要求"全员覆盖",社区医生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扫楼式"敲门,甚至用"不签约影响报销"威胁居民

(二)有的医疗卫生机构把"主动服务"变成"过度介入"

比如给低风险人群频繁打电话、未经允许安装健康监测设备,反而引发抵触

(三)最核心的问题忘了"主动服务"的前提,是患者先"主动申请"

深圳某社区的对比很说明问题:

•强制签约区:签约率90%,但居民认为"就是走形式",主动咨询健康问题的不到10%

•自愿申请区:签约率65%,但申请家庭病床的患者会主动学习护理知识,并发症发生率比前者低40%

数据证明医疗服务的效果,从来不取决于"敲了多少门",而在于"敲开了多少人的心"。

四、真正的家庭医疗该怎么"开门"?

这三条底线必须守住:

第一扇门患者先"主动推门"

参考上海长宁区的做法:

•社区先通过科普讲座、健康筛查让居民了解服务内容

•设立"家庭医生咨询日",让有需求的居民主动登记

•对签约居民发放《知情同意书》,明确"可随时解约"

这样下来,虽然签约率比强制推广低20%,但服务粘性提升3倍,患者甚至会主动介绍亲友加入。

第二扇门:医者只"递钥匙",不"强行进门"

北京朝阳医院的家庭病房团队有个"三不原则":

•不主动推荐非必要服务(比如健康人无需定期上门)

•不未经允许查看患者隐私数据(智能设备数据需单独授权)

•不替患者做决定(治疗方案必须说明利弊,由家属签字确认)

他们发现当医生退后一步,患者反而会向前一步。主动提问的次数增加50%,配合度提升60%。

第三扇门:政府别当"推门人",要做"看门人"

浙江的经验值得借鉴:

•取消"签约率""覆盖率"等行政考核指标

•改为考核"患者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下降率"

•设立投诉专线,严禁用"医保绑定""免费诱惑"等手段强制签约

政策转向后,基层医生从"敲门员"变回"健康顾问",政府从"催着签约"转为"监督服务质量",反而让家庭医疗回归本质。

五、比"上门服务"更重要的,是守住医疗的"初心之门"

成都一位老中医至今坚持:"患者第一次来诊所,我会多问一句'是自己想来,还是家人劝来的?'"这不是客套,而是在确认这场诊疗,是不是始于真正的需求,而非外界的压力。

现代家庭医疗也是如此:

•家庭医生的价值,不是敲开多少扇物理的门,而是成为患者愿意主动推开的"心门"

•家庭病床的意义,不是完成多少张床位的任务,而是让有需要的人知道"这里有一扇门随时为你开"

老祖宗的"医不叩门",放到今天依然鲜活,它提醒我们医疗的温度,从来不在"主动上门"的频率里,而在"尊重选择"的态度里。

当我们真正学会"患者不请,医者不'强'请",家庭医生才能从"行政任务"变成"健康依靠",家庭病床才能从"考核指标"变成"温暖港湾"。

毕竟,最好的医疗关系,从来都是"你需要时,我恰好专业;你召唤时,我及时抵达"。

互动话题:你或家人遇到过"被上门"的医疗服务吗?

是觉得贴心,还是困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

(数据来源: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报告2024》、各地卫健委公开调研数据)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您找货 · 告诉我们您想要找什么商品?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
* 商品名称:
* 您想了解:
  • 商品资料
  • 货期
  • 价格
  • 安调
  • 其他
* 手机号码:
*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