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综合征防治指南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弯腰捡东西,起身时突然感到腰背一阵剧痛;轻轻咳嗽几声,胸部却传来莫名的疼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身体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容易受伤。如果是这样,您可要警惕了,这有可能是骨质疏松综合征在悄悄作祟。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揭开骨质疏松综合征的神秘面纱,为大家奉上一份详实的防治指南。
一、骨质疏松综合征是什么
骨质疏松综合征,简单来讲,就是咱们的骨头变得越来越 "疏松",像被虫子蛀空了一样,慢慢变成朽木,骨密度降低,骨头的强度减弱,变得脆弱易骨折。正常的骨头就像紧密排列的砖块,而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头则像是砖块之间缝隙变大,结构变得松散,这使得骨骼在受到轻微外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二、骨质疏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1. 疼痛:这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部疼痛居多。疼痛常常沿着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疼痛也会加重。
2. 身高变矮、驼背:随着病情进展,椎体由于承受身体重量逐渐压缩变形,导致身高逐渐变矮,严重时会出现驼背。很多老年人身高比年轻时明显降低,且弯腰驼背,很可能就是骨质疏松在 "捣乱"。
3. 骨折: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轻微的外力,如咳嗽、打喷嚏、日常活动中的跌倒,都可能引发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腕部等。髋部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危险,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引发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三、骨质疏松综合征为何而来
1.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骨骼中的钙会逐渐流失,骨质不断被吸收,而新骨生成速度减缓。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子,砖块不断掉落,却没有及时修补,骨头自然就变得越来越脆弱。一般来说,女性在绝经后,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
2. 营养缺乏:钙和维生素 D 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营养素。日常饮食中,如果钙摄入不足,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等富含钙的食物吃得少,身体就会从骨骼中 "抽调" 钙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久而久之,骨骼中的钙就会越来越少。而维生素 D 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如果缺乏维生素 D,即使摄入了足够的钙,也无法被有效吸收利用。
3.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过量饮酒、喝过多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及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影响骨骼健康。吸烟会影响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量;酒精会干扰钙的代谢;咖啡和碳酸饮料中的某些成分会阻碍钙的吸收;而缺乏运动则使得骨骼缺乏足够的刺激,骨量难以维持。
4. 疾病和药物因素:一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导致骨量丢失。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抗癫痫药等,也可能引发骨质疏松。
四、诊断依据与检查项目
1. 骨密度检查:这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髋部和腰椎的骨密度,根据测量结果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年人骨峰值相比,得出 T 值。T 值≤ -2.5 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2. 血液检查:通过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了解钙磷代谢情况,排查是否存在影响骨骼代谢的疾病。例如,甲状旁腺激素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会导致骨质吸收增加。
3. 影像学检查:X 线检查可发现椎体变形、骨折等表现,但早期骨质疏松在 X 线上可能无明显异常。CT 和 MRI 检查则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对于诊断复杂部位的骨折和鉴别其他骨骼疾病有重要价值。
五、鉴别诊断
1. 骨软化症: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肌无力,与骨质疏松相似。但骨软化症是由于维生素 D 缺乏或代谢异常导致骨矿化障碍,X 线检查可见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还可能出现假骨折线,而骨质疏松一般无假骨折线。通过血液检查,骨软化症患者的血磷、血钙水平通常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更为明显。
2. 多发性骨髓瘤:也会出现骨痛、骨折等症状。但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除骨骼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贫血、肾功能损害、反复感染等症状。通过骨髓穿刺检查,可发现骨髓瘤细胞,血清蛋白电泳可出现 M 蛋白,有助于与骨质疏松鉴别。
3. 转移性骨肿瘤: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骨痛较为剧烈,呈进行性加重,X 线检查可见骨质破坏,骨扫描可发现多发的异常浓聚灶。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来源。
六、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1.1营养补充: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 D 摄入。日常饮食中,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豆腐、鱼虾等。同时,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帮助钙吸收。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 制剂。
1.2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减少骨质流失。推荐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以及力量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肌肉锻炼。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折。
2、药物治疗:
2.1抗骨吸收药物:
2.1.1双膦酸盐类: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它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食管刺激等不良反应,服用时需严格按照医嘱,如晨起空腹用大量清水送服,服药后保持直立位 30 分钟等。
2.1.2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轻骨痛,尤其适用于伴有骨痛的骨质疏松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有面部潮红、恶心等。
2.1.3雌激素类:适用于绝经后女性,但有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风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谨慎使用。
2.2促进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的促进骨形成药物,它能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使用疗程限制。
3、手术治疗: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如髋部骨折、椎体骨折等,常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骨折内固定术、人工关节置换术、椎体成形术等。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骨科医生制定个体化方案。
4、中医疗法:中医认为骨质疏松与肾虚、脾虚等有关,可采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方法辅助治疗。中药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为主要治则,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及舌脉等辨证论治。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肾俞、关元、足三里等,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促进骨骼健康。但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的效果也需结合西医治疗综合评估,且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七、注意事项
1. 用药注意:无论是钙剂、维生素 D 还是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都要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现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2. 预防跌倒: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高,而跌倒是导致骨折的主要诱因。家中可进行适当地改造,如安装扶手、防滑垫等,减少跌倒风险。日常活动中,行动要缓慢,避免快速转身、突然站立等动作。
3.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骨密度、血液指标等,评估治疗效果,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八、预防保健措施
1. 均衡饮食:从年轻时起,就要保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 D。除了多吃富含钙的食物,还可以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
2. 适量运动:坚持规律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如步行、爬楼梯等,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以及 2 - 3 次力量训练。
3. 戒烟限酒:尽量戒烟,减少酒精摄入,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4. 定期体检:女性绝经后、男性 50 岁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及时干预。
九、专家提醒
骨质疏松综合征虽然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但预防应该从年轻时开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骨骼健康,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不要惊慌,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通过合理的营养补充、适当运动和规范用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降低骨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骨骼,享受美好的生活。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