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慕 - 专业医疗器械服务商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人事招聘 关于聚慕
400-901-5099
全部商品分类
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聚焦检查检验互认:破解重复检查困局,推动医疗资源高效利用
发布时间:2025-03-28 09:10:25

在患者医疗费用构成中,各类检查检验费用占比约达三成。重复检查不仅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更导致医疗资源浪费。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首次将 "提高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率" 纳入其中,旨在通过标准化、同质化管理实现跨机构结果互认,切实降低医疗成本,提升诊疗效率。

根据《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国家卫健委在总结2024年目标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结合医疗质量监测数据,形成了 2025 年十大改进目标。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作为第十项重点任务,与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肿瘤分期评估等临床关键指标并列,凸显其在医疗质量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全国互认体系建设进展

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有 200 余个地级市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福建省通过省级平台实现 243 家公立医院结果调阅,广东省在广深地区 336 家机构实现 114 个项目互认。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江苏、浙江等地互认项目数分别达到 481 项、478项和443项,形成区域示范效应。

区域协同方面,京津冀鲁四省实现60项检验结果互认,覆盖 1100余家医疗机构;川渝地区 935 家医院共享 161项检查结果。江苏省影像云平台接入全省 1966 家公立医疗机构,浙江省则将互认系统延伸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分级诊疗提供技术支撑。

北京模式的创新实践

北京市卫健委 2024 年发布《互认工作实施方案》,构建起 "区域联动 + 质量管控 + 信息化支撑" 的三维体系:

1. 跨区域互认网络:在市域内实现 181 项检验、300 项影像互认,覆盖常规检查的 70%-80%;与津冀鲁联动开展 60 项检验、30 项影像互认,涉及 1118 家医疗机构。

2. 质量同质化管理:建立市区两级质控网络,制定标准化质控方案,通过线上监测与线下督导相结合,确保检查检验质量。公众可通过 "京通" 小程序实时查询医疗机构质控结果。

3. 信息化深度赋能:将检查检验线上调阅纳入 "三医" 信息化重点工程,2024年底前实现140家二级以上医院结果共享,未来将向基层医疗机构全面覆盖。

实现2025目标的十大策略

为确保互认工作落地见效,国家卫健委提出十大核心策略:

1. 制度保障: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提供人员培训及设备保障

2. 设备管理:规范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3. 质量体系:将质量管理纳入科室负责人考核指标

4. 质控监测:规范室内质控并定期上报数据

5. 质量评价:互认项目每半年参加一次质量评价

6. 信息建设:推进电子病历等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

7. 门诊创新:开设检查检验专科门诊提供独立诊断服务

8. 医患沟通:建立复检告知机制,保障患者知情权

9. 监测评估:按月分析互认率数据,实施动态改进

10. 绩效激励:将互认工作纳入内部绩效考核体系

未来发展路径

根据规划,到2025年底,紧密型医联体需实现全部项目互认,市域互认项目超过200 项;2027年省域互认项目突破300项,重点区域超过200项;2030年基本建成全国性结果互认体系。这一进程将分阶段推进:

· 近期(2025):以医联体为单元实现深度互认

· 中期(2027):构建省级标准化互认体系

· 远期(2030):形成全国统一的互认标准与技术平台

尽管取得显著进展,检查检验互认仍面临多重挑战:

1. 技术标准差异:不同医疗机构检测设备、试剂存在差异

2. 质量控制不均:基层医疗机构质控能力有待提升

3. 信息孤岛问题:跨机构数据互通存在技术壁垒

4. 法律责任界定:互认结果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需完善

针对这些问题,政策层面强调通过加强质控培训、推进标准化建设、深化信息化协同来逐步解决。同时,建立互认结果纠纷的专家仲裁机制,明确各方权责边界。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不仅关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更直接影响患者就医体验。随着政策推进、技术革新和质控体系完善,我国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城乡、联通区域的检查检验互认网络。这一进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技术厂商的协同努力,最终实现 "数据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的智慧医疗愿景,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为您找货 · 告诉我们您想要找什么商品?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
* 商品名称:
* 您想了解:
  • 商品资料
  • 货期
  • 价格
  • 安调
  • 其他
* 手机号码:
*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