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可能的趋势,保持积极进取,是一年之初最重要的心态。当我们展望2025年的医疗行业,一幅复杂而多元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关口,每一个趋势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脉络与人性追问。
2025年的医疗行业,正站在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既看到了国家在政策层面的积极引导和努力,也看到了卫生健康各细分领域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和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趋势,用人文关怀去理解每一个个体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医疗行业的变革中找到正确的方向,让医疗真正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
慈毅医疗基金创始合伙人章滨云自2020年开始,在每年年初都会在健康界撰文,展望新的一年,根据他近三十年的行业经验预判当年医疗行业可能发生的十件事。以下为他对2025年趋势的判断:
1、基层卫生:
国家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层卫生和医疗民生的均等化工作,在农村卫生、社区卫生、西部地区、收入相对较低地区加大卫生的投入,并进一步重视制度层面的体系建立和能力提升。
2、妇儿医疗:
妇产科和儿科行业在出生人口进入下降通道中逐步承压,相当部分社会办妇儿机构关闭,公立综合性医院妇/儿科室运行困难;个人所得税在鼓励生育方面可能会有一些新政策,但后续的儿童教育、医疗及个人收入的不乐观等压力仍然影响生育率。
3、医保2.0:
医疗保险改革持续深化,2.0版的制度不断完善,药品、耗材国谈/集采范围和深度不断演进,支付方式DRG/DIP深化并部分融合,筹资总池子在宏观经济承压下各地不同程度地过「紧日子」,飞行检查力度加大,IT和数字化、智能化医保管理日益精细化,覆盖并影响到每一家医院、每一个医生和每一家药店等微观运行主体的日常行为。
4、年薪制:
公立医院全员年薪制改革开始探索并逐步实施,可能从委属委管医院及试点省份、试点城市开始,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大,以公益、公平优先并兼顾效率为原则,引导各级公立医院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并结合自身定位,走高质量科学发展道路,公立三级医院更加引导往区域疑难危重疾病和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方向发展,把常见病、多发病和慢病更多交给二级和社区医疗机构去承担,抑制无序、过度和不符合自身定位的医疗供给。
5、大医院床位:
大医院多院区和床位过度扩张、「摊大饼」式的发展,将面临医保支付方式+年薪制的双重改革压力,而人力过度扩编等成本压力徒增,同时财政拨款减少和医保缓付压力等,使得医院的财务与运营出现一定或相当程度的困难。
6、药耗器械:
在国谈/集采下,国产药品和耗材继续呈现价格下行和利润缩减的总趋势,合资/进口药品耗材,部分厂家愿意进入国谈/集采,部分厂家则选择自费市场,呈现「双轨」现象;国产医疗设备器械进一步取代进口厂家,但快速增长趋势明显放缓;相应地,药品耗材设备的股市继续呈现「L」型特点;要素市场创新的动力有待政策进一步优化,VC/PE在该行业的投资热情不足或处于观望。
7、互联网医疗与AI:
互联网医疗公司仍缺少规模收入模型支撑,互联网药店继续发展而实体药店出现关闭潮;人工智能AI+应用场景在健康科普、图片识别、临床子功能应用模块的份额逐步增大,但诊断和治疗级应用的成熟大约还需要2-3年。
8、疾病谱与老龄化:
致死疾病在逐步调整,传染病、产科、儿科的病死率进一步下降,劳动保护使工伤减少,酒驾控制使交通意外亦得到有效遏制,心脑血管药物和糖尿病干预以及「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普遍建立,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而肿瘤随年龄增大,在疾病谱的构成比例在上升,消费类医疗(医美、体检、口腔等)在个人收入承压下处于下行通道。
「未富先老」和「按器官设置科室」影响为老服务的整体整合性有效供给,国家在养老、康复、老年护理、长期护理保险等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但相应的服务和支付体系尚需完善提升。
9、卫生筹资:
卫生总费用经历了20多年来近20倍的快速增长期后,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大背景下,增长速度总体放缓,「税——公共财政卫生投入」「费——社会医疗保险收入」两项均在宏观层面承受巨大压力,对公立医院的总体投入和支持力度,从「加大投入」更多往「托底保障」方向转变。
10、创新技术:
生物医药、设备器械、卫生耗材等领域长期的仿制Me too从「1到10」的大市场路径依赖基本面尚无根本性改变,鼓励真正原创「从0到1」并专li保护的政策尚需优化,对生物医药创新的大规模国家投入,相应机制尚需提升效率。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