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29日,第四届中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以“智能医学时代: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创新发展”为主题,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各有关单位嘉宾齐聚一堂,共襄盛会,布局谋划智能医学时代医学信息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共同推动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院校”)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承办。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致辞
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作题为“智能时代:医学信息学科的新质发展”的主旨报告。王辰院校长在报告中深入阐释了信息科学技术赋能医学的新方式、医学信息学及相关学科的概念、人工智能与医学各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模式、医学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及技术局限。他指出先进技术优先用于医学和国防,此谓“万学归医、万技归军”,生物技术(BT)与信息技术(IT)作为21世纪的两大关键技术领域,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医学信息学作为“医学-卫生-健康”的赋能之术,在“促、防、诊、控、治、康”六个方面和“语、药、械、食、居、环”六种方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强调,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正在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让人工智能真正赋能医学研究,以学科发展带动技术创新,促进医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邓海华致辞
院校党委书记、副院校长邓海华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长期以来对医科院发展予以关心支持的各界朋友致以衷心感谢。邓海华书记指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是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而医学信息学作为一门贯通医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智能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任务。他强调,在智能医学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应积极拥抱新技术,打破学科壁垒,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育框架,共同搭建医学与智能融合的创新平台。他希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以世界格局、历史眼光看待未来发展之路,共同谋划、合力推动医学信息学创新体系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规划评估处三级调研员施韵致辞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规划评估处三级调研员施韵在致辞中指出,医学信息学作为信息科技和医学健康相结合的产物,是推动卫生健康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科发展大会是探讨行业机遇与挑战的交流平台,能有效促进信息科学技术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她希望医学信息学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中,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充沛的创新活力,加强成果的创新转化,因地制宜应用新质生产力促进学科高水平发展。
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启动仪式
为加快我国智能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步伐,大会举行了“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启动仪式”。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刘辉主持启动仪式。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校长、邓海华书记,人民卫生出版社王雪凝董事长、朱双龙副总编辑,中国医院协会毛群安副会长,董尔丹院士,王振常院士,医学信息研究所刘辉所长共同启动了这一重要项目。全国高等学校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第一轮规划教材作为本领域高质量、高标准的专业教材体系,将严格对标我国智能医学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严把质量关、专业关、进度关,为智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做出重要基础性贡献。
“医信杯”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主题大赛启动仪式
大会举行了“医信杯”医学人工智能应用主题大赛启动仪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辰院校长、邓海华书记,人民卫生出版社王雪凝董事长、朱双龙副总编辑,华为中国政企教育医疗系统部卢永平总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李普副主任,医学信息研究所刘辉所长、朱明书记共同启动大赛。大赛将挖掘和培育医学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创新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深度研发应用。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十四五”重点项目颁发证书
大会发布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十四五”重点项目“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研究”的优秀成果并颁发证书。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裴亚军常务副主任向该项目承担人王辰院士授予“优秀成果”证书,祝贺王辰院士及团队在我国自主知识体系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该项研究构建了中国医学卫生健康自主知识体系框架,加强卫生健康科技信息标准化,促进国际医学学术合作。
董尔丹院士、王振常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信息统计处沈剑峰一级调研员分别以“数智化健康,有组织护航”、“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影像:现状与创新”、“智起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助力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作主旨报告
董尔丹院士从新时代科技的发展、数智健康新质生产力要素、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等三方面分享了他的深刻见解。他指出,数智赋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传统的医药卫生模式,AI赋能健康医疗有望成为我国健康科技跃升潜在突破点和增长点,医学科学数据成为了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以健康需求为指引、科技创新为驱动、科研管理为支撑,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常作主旨报告
王振常院士重点介绍了面向医学影像的人工智能现状与挑战。他从数据采集数字化、数据显示实时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影像观察多维化等十四个方面探讨了医学影像重构的表现形态,分析了医学影像AI应用的现状与瓶颈,以及北京影像云平台开拓的医学影像服务新模式。他指出,医学影像AI应从多维度赋能影像医学的全流程,从整体观、全面性、全流程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投入到临床,重构智能影像医学。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信息统计处一级调研员沈剑峰作主旨报告
沈剑峰一级调研员解读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与产业落地应用方面的系列政策,展示了我国在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强调了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作用,对未来人工智能与健康中国的深度融合进行了展望。
“人工智能赋能卫生事业发展”专题报告环节由医学信息研究所朱明书记主持。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张路霞副院长作题为“数智赋能肾脏病防控管理”的报告,探讨了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疾病特征、管理挑战和数智赋能路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主任作题为“基于智能手机的眼健康自我管理新模式”的报告,介绍了眼科疾病自我筛查及管理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让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守护自己的光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波院长作题为“通往智能肿瘤学之路”的报告,分享了恶性肿瘤对我国健康的重大挑战及如何利用AI技术改善癌症预防、筛查和治疗的策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吴及教授作题为“医疗垂直大模型探索”的报告,从性能测试、训练优化、多模态模型构建等角度探索了医疗垂直大模型的建设和应用的路径。
“人工智能推动科技创新”专题报告环节由医学信息研究所钱庆副所长主持。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吴健副院长作题为“医学人工智能探索创新”的报告,分享了浙江大学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开展的创新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李韬院长作题为“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风险及治理”的报告,他强调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伦理风险,并提出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治理策略。广东省人民医院梁会营教授作题为“多模态多尺度医学数据智能化应用新探索”的报告,展示了当前多模态多尺度医学数据成果的积累情况。华为公司李强总经理作题为“昇腾人工智能领域探索与实践”的报告,展示了昇腾AI在技术生态和商业生态中的快速迭代和稳健发展。
“人工智能引领学科建设”专题报告环节由医学信息研究所张元副书记主持。西南医科大学娄岩教授作题为“智能技术赋能医学转化”的报告,分享了智能技术在医学转化中的解决方案。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院赵文龙院长作题为“协同建设,差异发展——智能医学课程设置实践”的报告,分享了重庆医科大学在智能医学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徐娟院长作题为“医路直达,智护万家——生物信息学助力精准医学”的报告,介绍了生物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在新医科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云南白药集团AI创研孟得力总监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云南白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云南白药在人工智能时代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实践。医学信息研究所钱庆副所长介绍并发布了与华为公司专业团队共同研制“康养领域全场景智能路径研究”的报告,展示了全时空覆盖、全要素融合、全产业协同的智慧康养模式。
“医智结合:探索智能医学工程教育的新范式”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在以“医智结合:探索智能医学工程教育的新范式”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中,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与工程学院娄岩学术院长、南通大学医学院吴辉群副院长、中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学院徐晓倩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陈卉教授、锦州医科大学健康管理现代产业学院胡树煜副院长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陶春静副院长共同展开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与学术交流。医学信息研究所唐小利副所长主持了圆桌论坛。专家们围绕智能医学工程课程建设、跨学科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智能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挑战及构建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瞻性的视野,深入揭示了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所长刘辉致闭幕辞
医学信息研究所刘辉所长在闭幕致辞中向长期以来支持中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大会的各级领导、专家和行业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表示,本次大会上各位专家共同探讨了医学信息学在智能医学时代的新机遇、新挑战,交流了AI赋能医学健康的新技术、新方法,深入讨论了智能医学工程教育的新范式、新思路,达成了多项新共识,启动了多项新工作。他倡议行业同仁进一步聚焦关键技术,加强人才培养,携手推动学科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全面促进本领域研究、教育和实践的跨越式发展。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