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市场面临全面降价。
01
安徽神经介入集采拟中选结果出炉
12月13日,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发布《关于公示安徽省颅内支架、取栓支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结果的通知》,于2024年12月13日至2024年12月17日17:30进行公示。
安徽此次集采主要包括3类神经介入耗材。从拟中选结果来看,强生、柯惠、史赛克、微创神通、赛诺医疗、心玮医疗等国内外企业均有中选。
具体来看,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报量最多的柯惠未中选,其余各产品类别中意向采购量靠前的主流企业基本中选。
神经介入器械产品单价较高,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导,此前仅有相对成熟的弹簧圈等品类实现了集采的大面积覆盖。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外周介入、主动脉介入等血管介入领域。
但在今年,高端血管介入领域成为了集采的一大热点。第五批耗材国采、河北牵头的耗材全国联采、甘肃牵头的省际联盟集采,均将血管介入耗材作为新一轮降价靶点。
其中,外周血管支架纳入国采,将采购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静脉支架;外周血管介入导引通路类、外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类耗材纳入血管介入全国联采,覆盖27省;外周血管介入类微导管(含套装)、微导丝、明胶海绵、栓塞胶、栓塞微球纳入甘肃联盟集采,覆盖24省。
此外,主动脉介入产品虽未集采、却已降价。
今年8月,国家医保局对上海微创心脉医疗Castor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价格问题的公开问询,指出出厂价格与经代理商供应医疗机构价格的价差显著超出必要范围。心脉医疗其后回应,公司决定将Castor支架等系列胸主支架产品终端价格调整为7万元左右或以下,降价幅度40%左右或以上。
最终,12家国内外企业集体重新制定了胸主动脉覆膜支架产品价格,整体价格明显下调。
事实上,主动脉介入、外周介入等领域,已是高值耗材市场最后的价格“高地”,待到明年新一轮集采陆续落地后,国内耗材市场中的几乎所有大品类都将实现降价。
02
神经介入市场“后劲”十足
当前,脑血管疾病的诊疗需求日益增长。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脑卒中发病人数达517.3万人,预计到2026年和2032年,我国脑卒中发病人数将分别增长至约604.7万人和723.8万人。
根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患人数达1242万,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在中国,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而在幸存者中,约75%留下后遗症、40%重度残疾。
神经介入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微创手术,一般由大腿根部的腹股沟处穿刺股动脉,伤口只有约米粒大小,导管在图像(如DSA)引导下由此进入,建立进入脑动脉的通道,弹簧圈,脑血管支架、扩张球囊等介入材料可通过导管到达靶血管和靶病变,治疗颅内血管疾病。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神经介入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众所周知,脑血管结构十分复杂。客观因素影响下,使得神经介入治疗的难度更高于一般的心内介入治疗。同时,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技术门槛也相对较高。
神经介入器械主要可分为出血类器械、缺血类器械和通路类器械。2019年,我国神经介入器械市场国产占有率仅为6.7%,其中,通路类国产化率30%,弹簧圈国产化率13.20%,取栓支架国产化率5.40%。
近年来,神经介入领域快速发展。
一方面,国内神经介入技术逐步下沉。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启动实施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据最新报道,卒中中心区县覆盖率已达50%。目前脑卒中防治“百万减残工程”正在市、县级医院大力推进卒中中心建设。以基层为重点,打造卒中专病分级诊疗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
另一方面,微创脑科学、心玮医疗、归创通桥、艾柯医疗等一批国内企业投身神经介入领域,推进国产神经介入器械发展。目前,部分神经介入产品如弹簧圈的国产占比已经有了明显提升。
据灼识咨询预测,中国神经介入手术渗透率将由2019年的1.7%,逐步提升至2030年的42.9%,有望超过美国渗透率(35.1%)。
伴随渗透率提升和国产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神经介入市场将加速走向繁荣。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