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的当下,“银发经济”处在崛起的前夕,也催生出了更多细分赛道。
作为老龄群体刚需的助听器行业,迎来了小小的爆发。在过去的一年里,助听器行业已经低调地发生多笔重要融资,新玩家陆续入场。
去年11月,助听器品牌“HEARIN.AI”获数百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平安系高管投资;同月,专业级助听器公司小维健康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背后站着创维集团等投资者……
这个刚需市场也一直被资本关注,《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显示,我国中老年听力障碍人口规模超过2500万人,并呈现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然而一直以来,以助听器为代表的听力辅助设备市场由国际巨头主导,国内助听器渗透率不足10%。
随着AI大数据、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市场应用,国产的助听器品牌发展速度加快,开始与进口品牌抗衡,行业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大厂和资本,涌入助听器赛道
2021年10月25日,锦好医疗在北交所挂牌,首日大涨43%,国内第一家助听器上市企业正式诞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国内的助听器市场。
“这两年国内助听器市场发展迅速,原因在于助听器性能、市场价格、购买场景和消费观念等因素,都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助听器行业的新参与者,ZDEER左点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汪立君切身感受到了行业的变化,他告诉猎云网,许多国内助听器品牌通过AI技术创新突围,打造更适合中国老人的高性价比助听器产品,加速了行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由于国外巨头的垄断和市场教育的程度偏低,听力辅助在我国医疗VC市场显得较为冷门,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而这种局面,开始在近两年有所好转。随着初创国产助听器品牌企业纷纷进场,也带动了资本对助听器市场的关注,行业逐渐被点燃。
2022年11月,注于研发国产AI智能助听器博音听力,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来自苏高新创投;聚焦助听器行业前沿技术研发的小维健康,也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同月,专业助听器品牌“HEARIN.AI”,获数百万元人民币种子轮融资,由平安系高管投资。
2022年8月,智听科技获数千万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道彤投资、金鼎资本。
这是智听科技成立以来的第三轮融资。此前,智听科技曾获得自青松基金、小米战投、顺为资本的数千万元Pre-A轮投资,以及力合创投的天使轮投资。
2022年2月,专注于研发国产数字助听器芯片的助听器厂商爱听科技,宣布已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一方面,资本在助听器赛道纷纷布局,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也按捺不住进军助听器赛道的动作。
2022年9月,腾讯天籁实验室推出完全自研的核心算法解决方案,与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联合研发,推出挚听(腾讯天籁inside)助听器“公益助老款”。得益于天籁自研AI算法加持,该款助听器将复杂场景下语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
2022年双11期间,阿里巴巴公益和阿里健康公益联合挚听、复聪等专业助听器品牌,发起“助听行动”,旨在通过线上线下听力检测咨询和科普传播。
2023年年初,科大讯飞还推出了讯飞智能助听器尊享版,新上市的尊享版进行了40dB增益升级,面向中重度听损人群。
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2-2027年中国助听器行业市场全景调研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全球助听器的市场规模达到64.5亿美元,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3.3亿美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25%。
报告预计预计2020年我国助听器市场规模达到60亿人民币;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7亿人民币,5年复合年增长率为6.11%,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国产品牌的突围之路
资本和大厂的涌入,燎起了助听器赛道的“星星之火”。然而助听器行业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的细分,市场上专注此领域的很多国产品牌还在发展初期。
相关数据显示,90%以上中国助听器的市场份额被峰力、奥迪康、唯听、瑞声达、斯达克等国外大品牌占据,仅10%的市场由国内中小企业瓜分,国内助听器行业,依然处在转型期。
南京大学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敢问天籁|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指出,在听力障碍的认知上,我国仅有5%~10%的中、重度听障老人使用助听器,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0%水平。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表示,从用户教育和产品研发两个方面来看,国内助听器行业一直以来都面临着瓶颈。
在用户教育层面,老年听障问题需要进行干预,社会需要干预,年轻人也需要干预,这是一个痛点。商世东表示,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很多人没有佩戴助听器的意识。
在产品研发层面,如果本阶段国产助听器要对标进口的助听器产品的体验,在反馈一致、降噪等关键技术上,目前跟进口的高端产品相比,体验上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其他的部分,像产品设计细节、蓝牙的能力,这些若想完成追赶,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投入。
针对于国产助听器发展的阻力,左点科技的联合创始人汪立君也提到了用户教育和产品技术这两点:芯片是助听器的核心技术壁垒,我国助听器产品的话器、麦克风尤其是芯片等零部件多被跨国集团所垄断,限制国内企业发展。
“此外就是消费者教育的问题。”汪立君表示,国外品牌入局早,较早完成经销商教育和用户教育,把助听器当奢侈品卖,而消费者认知度低,绑定高客单价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品牌做消费者教育难度大,需要很长时间去渗透。
事实上,助听器行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加持和融资助力,以及有底层算法的研发经验和长远投资,只有在性能和品质上缩小与进口产品的差距,才能实现国产替代。
也正因如此,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始在助听器的研发端做布局。新技术发展,让听障患者全方位“拥抱”智能时代。
智听科技CEO陈霏表示,公司产品的具有智能验配功能、复杂场景下对于噪声进行消除、方向性麦克风等功能特点,实现了芯片算法和整机的全部国产化。
汪立君则提到,左点科技的产品优势在于价格体系和科技创新:公司拥有不同价格体系的助听器产品线,覆盖完善;同时其助听器具备“远程测配”的功能特性,相较于其他品牌需要网点线下验配等复杂的流程,可以实现线上验配。
除了技术的创新,政策的倾斜也为国产助听器市场发展提供发展契机。
2022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将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此外,诸如《“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等针对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政策政策下发,促使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在去年10月美国FDA确定的一项规定中,明确表示允许OTC助听器在商店或者网上直接出售给轻度或者中度听损患者,这对国产助听器品牌来说,也是布局助听器市场,突破国际垄断的新机遇。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在技术方面:芯片依然是弯道超车的重点和机会点,目前国内助听器企业在芯片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未来有望实现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打破国外助听企业巨头技术壁垒。
在供应链上:当下,助听器产业集群、核心器件国产化带来的降价空间核心器件如麦克风、电池、外壳等已具备一定国产化能力,助听器行业投融资助力了国产助听器核心科技研发,包括硬件研发、音频处理、声学技术等,生产制造供应链持续完善,国产零部件进口替代有望加速。
在市场端上:由于国内的助听器渗透率低,需求量大,受众认知度低,这一特殊的环境造就了国产助听器未来发展的天然优势。目前国内助听器行业还处在新生萌芽阶段,未来的市场蓝海尚未打开。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助听器行业市场规模整体呈上升的态势,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助听器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产品牌的突围之路也将继续下去。
延伸阅读:
报告显示:老年听障问题易被忽视助听器佩戴率不足10%
9月25日是今年的国际聋人日,当天,南京大学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的调研报告《敢问天籁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显示,老年听障问题常常被忽视,中国老年听障者目前助听器佩戴率仅为5%至10%。
《敢问天籁 关于老年听力健康的十个问题》发布仪式。 腾讯 供图
该报告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指导单位,研究人员经过几十次实地调研走访、采访数十位业内专家,以科技人文视角出发,通过“十问十答”形式,在25日的腾讯天籁行动2022年度发布会上发布。
报告称,大部分人认为“听不清”是伴随人老的“小毛病”,“听不见”才是“大问题”,实际上,“听不清”和“听不见”都是老年听障的体现;另外,听力障碍与高血压、关节炎一起,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三大老年疾病,严重影响老年生活质量。
报告指出,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1/3存在中度以上听力损失,75岁以上老年人中这一数字上升到约1/2。然而,相比于视力障碍和口腔健康问题,个人、家庭和社会对老年人听力障碍的关注与重视都明显不足。如何预防、检测、辅助治疗、康复等相关知识的科普宣教,成为解决老年人听障问题的关键。
对于助听器的佩戴,报告分析指出,大多数老年人不知道有助听器的存在,并认为“耳背”不需要治疗;而且,助听器价格贵、效果达不到预期、使用麻烦和外观不佳都会使老年人不愿使用助听器。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琦。腾讯供图
同时,中国助听器验配师存在较大缺口,许多听障老人较难得到专业的验配服务,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不合适的助听器戴上后会产生“啸叫”,大大降低使用率。
目前,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对改善老年助听器音质、验配流程等起到关键作用。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当天还推出完全自研的助听器核心算法解决方案,大幅度提升复杂场景下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超过85%,让听障人士在“听得见”的基础上“听得清、听得真”。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琦表示,数字科技有望推动学科从基础理论到听力服务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未来的创新亮点和难点所在。这意味着在提升老人听力健康水平上,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继续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听力无障碍环境建设落实本土,引起国内各界社会面人士的重视。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