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仪(TEG)是1种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等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用于监测和分析血样的凝结状态。影响血栓弹力图的因素主要有:红细胞的聚集状态、红细胞的刚性、血凝的速度,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高低等。其原理是基于凝血过程的最终结果为形成血凝块,而血凝块的物理特性(血凝块强度和稳定性)决定其是否具有正常凝血功能。
血栓弹力图仪(TEG)能提供由凝血启动到血小板联结形成、纤维蛋白丝形成、血块生长、最大血块形成、血块降解至溶解的全部信息。是一种以细胞学为基础的新型凝血检测模式。其具有用血量少、操作简便、测定时间短、结果不受肝素影响等优点,已成为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逐渐广泛应用于肝移植、心脏外科等领域,并指导术中输血、用药、诊断、溶栓及抗凝等治疗,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的重要生理特性。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临床诊断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及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有重要意义。血栓弹力图检测仅使用患者微量全血,可动态监测整个凝血过程,检测原理与传统凝血功能检验不同,可准确地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真实动态过程,检测结果更接近体内凝血反应的发生与发展。全面、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凝血全过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以便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治疗。
血栓弹力图的主要指标有:
1.反应时间(R)表示被检样品中尚无纤维蛋白形成;
2.凝固时间(K)表示被检样品中开始形成纤维蛋白,具有一定的坚固性;
3.图中两侧曲线的最宽距离(MA)表示血栓形成的最大幅度;
4.血栓弹力图(ε),表示血栓的弹性的大小。
5.最大凝固时间(m),表示凝固时间至最大振幅的时间。血栓弹力图均用血栓弹力图仪进行检测。
血栓弹力图仪的临床意义:
1.血栓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梗塞)、动静脉血栓形成等,r值及K值明显减少,而ma值及mε值增大。
2.血小板异常性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r和K值增大,而ma值和mε值值降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则ma值和mε值明显降低。
3.凝血因子缺陷性疾病:血友病类出血性疾病,r值及K值显著增加,而ma值及mε值降低。
4.纤溶亢进性疾病:原发性纤溶症、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继发性纤溶,在突发纤溶时,TEG可示纤溶的强度和速度。
血栓弹力图仪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用于监测凝血功能,指导成分输血,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判断肝素的效果和诊断纤溶亢进。以下血栓弹力图仪的适应症:
1. 术前术后各种凝血异常的筛查。
2. 术前评估凝血全貌,判断出血风险。
3. 各种出血原因的鉴别诊断、指导成分输血。
4. 输血前原因判断,输血后效果评估。
5. 诊断手术期凝血功能紊乱,指导输血和用药。
6. 鉴别诊断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和继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
7. 监测各种促凝、抗纤或抗凝等药物的疗效,如华法令、比伐卢定、 诺其、戊糖、止血环酸等,指导正确使用。
8. 高凝状态诊断,评估血栓发生几率。
9. 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患者疗效判断,鉴别出血、再缺血原因,术前出血风险评估。
10.各种使用肝素的手术或治疗中,如CPB(体外循环)、器官移植、肾透、血透、各类介入、PCI等,药物效果、凝血状况及鱼精蛋白中和效果的评估。
11.使用低分子肝素抗栓治疗的疗效判断。
12.各类手术尤其是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介入、骨科、妇科、器官移植、CABG(冠脉搭桥术)、ECMO(体外膜肺氧合)、血管外科等术后的血栓发生的评估。
13.监测凝血因子不足。
14.血小板功能检测。
15.血友病的治疗。
16.急性创伤、烧伤、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
17.各种溶栓治疗如尿激酶、链激酶、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监测。
18.高血栓风险患者的体检。
当然,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功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环境必须维持在37℃,因此可能不适用于某些低温环境下进行的手术的术中监测。
2、血栓弹力图仪能模拟血管中缓慢的血流,但当患者血管壁受损时,血栓弹力图仪无法检测血小板的黏附及血小板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3、常规血栓弹力图在评估血小板抑制时是通过调整不同的血小板激动剂来实现的,所以当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时,如服用阿司匹林,常规血栓弹力图并不能反映患者体内血小板的真实情况,无法全面而准确地描述患者全血的凝血状态。
4、目前厂家提供的血栓弹力图参考范围主要基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尚无基于大型临床试验的统一标准,因此血栓弹力图的参考范围可能对我国临床医生解读监测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