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慕 - 专业医疗器械服务商
设为首页 收藏本页 人事招聘 关于聚慕
400-901-5099
全部商品分类
医疗机器人创新有哪些新信号?院士大咖告诉你!
发布时间:2021-01-15 17:00:00

医疗机器人成功的关键前提是什么?破解“产学研医”结合难题的方法是什么?在北京发展医疗机器人的政策风向如何?


12月26日,主题为“中国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成果与发展方向”的第三届国际医用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医工交叉领域的院士、教授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为创新创业者解疑。

不要去模仿和替代医生,而是要给医生提供崭新的(能力)帮助,必须要凝练出真正的短板和需求到底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积水潭医院前院长田伟说。


他以行业典型的成功案例“天玑”骨科机器人为例解释,机器人具备了三维空间视觉能力,而这是人类天生难以克服的短板。同时,在机器人的协助下,人类设计的骨科手术路线得以精准实现,在人机协作之下,机器人能够帮助完成过去人类医生难以进行的复杂手术,这成为该机器人成功被市场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医疗机器人大规模普及之前,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欧阳劲松认为,安全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英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中,由于缝合方式等问题,血飞溅出来后摄像头模糊,导致很多功能失效。”他举例讲述了医疗机器人安全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


欧阳劲松建议,政策层面应立即着手制定医疗机器人相关功能安全标准体系,从顶层上进行要求并建立相应的检测认证实验机构。此外,需要在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将功能安全融入到医疗机器人设计、生产、运行、管理、服务。


在北京发展医疗机器人,政策环境如何?


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给出了答案:“十四五”期间,医疗机器人所属的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业将成为北京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之一。姜广智提醒,“医疗机器人产业现在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但总体来看还是‘星星之火’。”


近年来,中国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研发生产企业,部分领域产品已实现自研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突破,逐步从“跟跑”到与国际同行“并跑”,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不过,业界普遍认为,目前医疗机器人产业“产学研医”一体化产业创新链衔接联动不足,整体效能较低,在打破技术壁垒、加强医工交叉、缩短产品转化周期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解决医工交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海淀区政府专门成立的产业投资和生态服务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朱平总经理认为,答案是“3+2+1”——三种人、两笔资金、一个机制。


“三种人”是指医生、科研人员、企业人员:“一线医生提出临床中遇到的真实需求,科研院所的老师及其学生将需求形成论文和样机等成果,创业团队来将成果落地。”


“两种资金”指的一是概念验证资金,用于将样品、论文做成产品,二是指政府、社会、投资机构参与提供的资金。


朱平提醒,企业创业团队在成果落地过程中,需要获得医生、教授等几方在价值观、方法论、行为准则等方面的认可,如果得不到两方认可,很可能会导致产品迭代、技术创新无法延续下去。


此次论坛由北京市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北京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有限公司、中关村智友天使研究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联合主办。




注: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为您找货 · 告诉我们您想要找什么商品?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
* 商品名称:
* 您想了解:
  • 商品资料
  • 货期
  • 价格
  • 安调
  • 其他
* 手机号码:
*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