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近日公布了上市后的首份财报。报告内容显示,公司营收净利稳步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撑起联影医疗主营业务收入半壁江山的CT设备,也是五大设备销售业务线中唯一一个销售量同比下滑的条线。
截至2023年一季度,较2022年年底,联影医疗的持仓机构数已锐减超500家,其股价也跌去3成。而就在今年8月,联影医疗将迎来4.04亿股股票解禁,这也意味着其或将面临着一定的市场压力。
叩门百亿级大厂
作为联影医疗上市后的首份业绩快报,联影医疗的收入即将迈入百亿量级。
2022年,联影医疗创收92.38亿元,同比增长了27.36%,该增长率较2021年的收入同比增长率提升了1.45个百分点。
由于联影医疗2022年前三季度创收58.59亿元,这意味着其全年近4成收入来自第四季度。
这显然与联影医疗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的客户结算特点有关。
“受公立医院采购流程或习惯影响,采购收货、安装调试、组织验收及付款等多集中在四季度完成。”联影医疗曾在招股书中解释称。
利润增速却在放缓。联影医疗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为16.34亿元,仅同比增长了15.31%,较上一年度的56.96%。
围绕利润增速下滑的猜测之一,是联影医疗来自政府的补助是否出现变动。
2021年联影医疗来自政府补助的金额高达4.38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总额比例高达30.91%。而2022年前三季度的政府补助金额仅为2亿元,若第四季度政府补助有所减少,利润的增速或受到影响。
2022年以来液氮及零部件价格上涨或也在抬升联影医疗的材料成本,这对利润水平可能造成潜在冲击。
MRI生产和后续维养环节均需要液氦材料,目前我国的液氦主要依靠美国进口。一台常规型号的MRI所需要的液氦为1000L。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6月中国管束氦气价格已超500元/立方米,较2021年约200元/立方米的价格上涨了150%。
在成本上升的同时,需求是否稳定也要画上一个问号——2023年起医疗机构对于影像设备的采购意愿是否有所退潮存在不确定性。
例如2022 年7月13日国家卫健委公布了《方舱医院装备配置指南》,要求方舱医院配备包括车载CT等多种医疗设备,但目前多省份的方舱医院后续处理情形仍未明了,可能出现的设备闲置补位现象有可能冲击潜在的采购需求。
种种因素考验着联影医疗接下来的市场开拓力。不过联影医疗在这方面并不缺少资金投入,其IPO所募投的5.80亿元回用于营销网络建设。
集采也进一步缓释联影医疗的营销压力。
“通过集中采购,大型医疗设备厂商可以获取规模化订单,不需要对医院逐一进行个性化、大范围的推广宣传活动,有助于减少推广、流通等销售费用”。联影医疗表示。
“在创新、高端的医疗机械方面,集采其实对于国产的械企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因为目前集采会优先采购国产设备,本来可能医院倾向于采购外资品牌。国产厂商需要花大价钱去各地做推广。”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现在的话,通过集采,国产械企可以提高自己的市占率,真正实现以量带收入。”
股价已跌去三成,超500家机构“跑路”
顶着国内医学影像龙头企业的标签,联影医疗在上市之初曾触及218元/股的股价。但截至目前,已跌超3成。
据联影医疗介绍,其产品自上市以来已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综合排行榜”中,全国排名前10的医疗机构均为联影医疗用户,排名前50的医疗机构中,联影医疗用户达49家。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过去一直被GE医疗、西门子医疗和飞利浦医疗(业界俗称“GPS三巨头”)等外资企业垄断,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联影医疗出现后,高额研发之下逐渐掌握医学影像设备、放疗治疗产品等的核心技术,被行业视为冲破外资垄断的黑马。基于此,2022年8月,联影医疗上市后获多方机构增持,股价逐步涨至历史高点218元。
东方财富数据中心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联影医疗的持仓机构总数达605家,持股总数为3113.5万股。但迈入2023年一季度,持仓机构数量锐减至50家,较2022年底减少555家。
此外,联影医疗的股价也出现持续下跌。截至5月12日收盘,联影医疗报144.61元/股,较历史高点已跌超3成。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就在今年8月22日,联影医疗即将迎来4.04亿股限售股解禁,市值584.72亿元,限售股类型系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和首发战略配售股份。
在此背景下,联影医疗持续下跌的股价,在“解禁潮”来临之际或将带来一定的市场压力。
内外新竞争环伺
虽然集采对于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医疗设备厂商来说构成利好,但海外设备厂商也在“另辟蹊径”与之争夺市场。
一些国际大厂正在向集采政策“低头”。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发布预算为2300万的MRI采购招标中,西门子最终以0.23亿元中标。
之所以能够参与集采,缘于外资厂商在中国境内实现全流程生产,进而获得了“国产”身份。
财政部2021年10月的《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政府采购依法对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平等对待。
部分市场观点对此解读为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同样属于“国产”范畴。
实际操作来看,2022年西门子医疗分拆中国区以实现独立发展,且西门子医疗称将推动“全产品线国产化”,其中上海基地80%的供应链已实现中国本土化。而西门子医疗也曾以“非进口”身份中标集采合同;同时GE医疗也在部分产品上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如此趋势下,未来不免会有更多海外厂商以该方法参与国内的集采改革。
除了来自外资企业的竞争外,联影医疗也不是唯一一家医疗影像设备的国产厂商。
万东医疗也在MRI、DR等医疗影像设备上有所布局。
在MRI方面,两家公司目前在1.50T级别上已推出一系列产品,不同之处在于联影医疗已在3.0 T和5.0T上分别实现了量产商用与注册批准,这也正是联影目前所建立的技术优势。
“3.0T还在研发阶段。”万东医疗对信风(ID:TradeWind01)坦言。
目前国内MRI1.50T和3.0T的MRI均为主流设备,但后者的成像质量等更为清晰,自然价格也更为高昂,所以主要应用于经营情况较好的医疗机构。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引进1.50T,若未来3.0T采购价格有望降低,或有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升级更换的意愿。
“在医改新阶段,面对县级医院开始倾向3.0T的采购趋势,国家要求相关高等级医院开展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应用,从临床数据上给出了指导意见。”万东医疗指出,“随着国产高端3.0T产品日趋成熟,未来3.0T将成为三级医院的主流选择。”
在3.0T上形成先发优势的联影医疗,在下一代MRI普及的过程中有望领先于竞争对手。
例如2021年河南省胸科医院就以院内3.0T MRI设备为联影医疗自主研发为由,对其提起单一来源的维修项目采购。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国内自主研发备件,为厂家特殊定制,产品维修及备件并未对第三方维修公司开放,只有原厂能达到规范标准。”河南省胸科医院表示。
此外联影医疗的5.0T MRI已获注册批准,其不仅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成像质量,并可进行全身扫描,是3.0T所不具备的功能。
尽管如此,但零液氦等特殊技术上,联影医疗的MRI产品较万东医疗也存在落后点。
作为MRI的重要制冷剂,液氦价格逐年上升,且长期依赖国外进口,存在供应链风险;如何减少液氦的损耗乃至实现零液氦,一直是国内许多厂商的研究方向。
万东医疗去年底推出旗下1.50T无液氦MRI技术并正式获批上市,这一全球首创技术后续若被用于3.0T MRI的研发及商用落地,则将对联影医疗而言也将形成一定的挑战。
不过从MRI、CT、XR、MI和RT多类型产品看,联影医疗目前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链条布局影像厂商,单一产品的收入风险对于其整体的业绩影响相对有限。
联影医疗厚积薄发,利润空间仍有提升潜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尤其在大的市场之下。
联影医疗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保持领先的实力,和前期它的前期投入有很大关系,即在2019年之前联影医疗亏损的时候,企业投入了大额的研发费用以及销售费用。
以2019年为例,联影医疗实现营业收入29.29亿元,净利润为-0.74亿元,其中除了营业成本占比较高之外,企业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均占了很多一部分,2019年销售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3.3%、19.43%,总金额分别达到了6.94亿元、5.79亿元。
高研发投入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高销售费用则有利于企业快速打开市场。
近几年,企业费用投入仍然在增长,同时随着销售规模增大,联影医疗规模优势有所增强,使得净利润实现了更快的增长。
毛利率在近几年也明显提升,由2019年的41.79%提升至49.42%。
但参考同行业医疗设备龙头迈瑞医疗,我们认为联影医疗利润空间还有得提升。即同样都有医学影像类业务,迈瑞医疗的这块业务主要为超声产品,毛利率却高达65.87%。
联影医疗毛利率更低的原因在于营业成本过高,而营业成本高的原因便在于直接材料成本过高,占比达到85%。
原材料成本居高反映了企业被上游卡脖子的现状,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但还有一些原材料部件以外购为主,尤其以境外供应商。
未来,随着联影医疗不断掌握核心技术,以及高端产品占比提高,毛利率将有望持续提升。过去几年联影医疗毛利率提升就是这么实现的,新技术运用及部分部件自产使得平均成本下降。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