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北医三院骨科刘忠军教授所在的宁夏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会上,作为一个连任四届的老代表,刘忠军在发言时表示,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策略的引导下,医疗科技创新硕果累累,许多创新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以骨科专业领域为例,3D打印手术植入物、骨科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已经在临床医学领域起到推动外科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并惠及越来越多患者。
然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来看,上述产品的创新性设计源于中国医学及工程技术专家,但生产这些产品的关键设备,以及主要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国外进口。
“目前不少医疗科技创新项目还存在明显局限性,所谓创新还只停留在产品制造全链条的某一节段上”。刘忠军说,在制造创新产品工业流程中的核心技术方面,我们仍然受制于人,随时可面临被“卡脖子”的风险。
不过,刘忠军认为,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国内医疗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加强,前不久已有采用国产设备、国产原材料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创新产品并成功应用于手术治疗的案例,表明提高创新产品国产化程度的目标是可以期待的,但亟需国家相关政策和措施的有力支撑与鼓励。
对此,刘忠军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在医疗科技创新项目立项、审核与验收的各个环节上,应将创新产品形成链条中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现有或可预期的国产化程度作为重要评估指标,优先支持国产化程度高的科技创新产品项目,尤其那些从产品设计、原材料到制造装备均有国产化规划与前景的项目。另一方面,对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的医疗创新产品,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其进一步拓展项目,深度研发,以提高国产化程度。
第二、多数创新型医疗产品往往由于技术复杂、先进,对制造设备以及原材料的要求较高,研发国产设备或材料需要较高资金及人力投入,如能对初期国产设备所生产的产品施行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等政策,或可调动其相关企业的积极性,加速实现医疗创新产品国产化的进程。
谈及深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管理,刘忠军表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加大。5年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其中,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立项与执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回顾上述重点研发项目的执行情况时不难发现,有些项目完成优质,取得丰硕成果,甚至使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取得重大突破。有些项目却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使宝贵的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刘忠军认为,如果将科研项目完成较差认知为属于科学研究允许失败范畴,则高质量完成的项目未能获得应有激励和后续支持的现状则有些令人遗憾。值得给予相应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刘忠军建议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管理进行进一步深化。主要措施为,在对相关项目进行中期评估审核的基础上,明确建立项目终审时的评优及激励机制。比如:为终评为优秀并具有显著研发前景与重要科学或产出价值的项目开辟再次申报及专门评审的途径。
刘忠军表示,执行优秀的项目已显示出其自身研发价值及团队的综合实力,继续深入研发获得重大成果的机会较高。
“建立上述激励机制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重点研究项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激发科研团队探索与研发的积极性,同时显著提高科研基金投入的产出效果。”刘忠军强调。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