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下午1点半,中山医院心内科邓欣医生带着电脑来到医院15号楼2楼门诊8诊室,不过今天来这里他的角色不是出诊医生,而是一个“就诊者”。他来看的是医院新开设的上海首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当天下午,医院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员为8个申请人的14个项目提供了咨询服务。
邓医生在咨询完成后满意地说:“以往电话咨询很多细节记不住,管理专员对我的项目具体内容也不清楚,只能泛泛介绍一些规定和要求,后续邮件联系又没有实时性。现在针对我的项目,管理专员当面分析哪些环节需要申报,需要准备什么材料,非常清楚。节约了我们很多时间。希望以后还可以增加门诊的时间。”
研究表明,不同的人群,往往在某种疾病发生率、严重程度,药物治疗效果上有显著差异,对疫苗的应答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吸烟,有些人得肺癌,有些人得慢性支气管炎,有些人容易过敏,有些人打了乙肝疫苗却不能产生抗体。这些差异,科学家认为主要是遗传背景不同造成的,因此我们每个人身上携带得遗传密码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的“资源”。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而且地形非常复杂,加上有“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所以我国有非常丰富的遗传背景不同的人群,也意味着我国有丰富的“人类遗传资源”。
为保护并促进科学利用这种特殊的资源,我国于1998年即出台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并设置了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审批制度,相关项目要先获得科技部批准后方可开展。根据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生物安全领域的变化,国务院对管理办法做了修定,于2019年颁布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对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保藏、国际合作研究、临床试验、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的对外提供和公开以及人类遗传资源材料的出境等人类遗传资源利用全链条,做了全面详细的规定,设置了响应的6个行政许可事项。
中山医院是我国医学研究的高地,并且很早开展国际合作研究。中山医院始终高度重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2001年即开始申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国际合作项目,2014年安排专人借调到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工作,并在新的条例出台后,立即成立了医院党政一把手共同领衔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在科研处设立了管理办公室和管理专员。
近几年医院科研活动迅速增长,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超千项,年科研经费超3亿元,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活动愈加国际化、频繁和多元化,而医学的研究往往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采集、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对外提供或公开等多个管理环节。
由于法律出台时间较短,研究者熟悉科研课题的申请,对行政许可申报的流程、要求等比较陌生。针对这种情况,为提高申报效率,中山医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本着严守法律底线同时服务好临床一线的初心,在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申请人多、申请项目多、申请行政许可类型多,临床工作忙咨询时间少的特点,开通了“中山医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微信公众号,随时接受申请咨询。并且为了更好地服务临床,满足申请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精细的咨询服务还特别申请开设了每周一次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咨询门诊。
据悉,这两项举措都是上海市第一家。据科技部官网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山医院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行政许可审批及信息备案/开放使用的年申请量约900多项,一次通过率从最初的不到31%提高到75%以上。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