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企业正处于风口浪尖,营收情况与上市计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11月23日晚间,上交所官网显示,鉴于翌圣生物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原定于25日的审核。
翌圣生物是一家体外诊断(IVD)检测行业的上游原料商,主要从事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生物试剂,公司的业务涉及新冠检测试剂生产原料及少量研发试剂的供应,2020年、2021年与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中,新冠相关收入分别占比25.42%、24.77%、38.28%。
今年6月23日,翌圣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11月18日,上交所通知其即将上会审核。仅仅5天后,翌圣生物的IPO之路突然中止。
除了翌圣生物外,还有多家核酸检测企业已经过会,距离正式上市一步之遥。
过去三年,这些核酸检测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又想跑到资本市场再赚一笔。
如今,随着沪深交易所开始“从严审核”,这些还未上市的核酸检测公司的“财路”也被堵死了。
01
核酸检测,又一万亿产业
据卫健委数据显示,2020年3月底时,国内具备核酸检测资格的机构只有2000多家,到今年3月底,在国内开展核酸检测服务的机构数量已经达到1.24万家,核酸机构数量暴涨了520%!
而近期频繁登上热搜的“核子华曦”仅在今年就新注册了16家核酸检测机构,到目前,全国一共已经有30多家核子华曦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然而,核子华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因并非它在短时间内开的“连锁店”数量多、在国内拥有的分支机构多,而是因为这家机构在近期被兰州有关部门通报核酸报告异常,而后更是被曝出兰州核子华曦竟然是在今年8月8日才成立的。
兰州核子华曦的“假阴”事件,似乎让整天的忙于排队做核酸的人们突然意识到,核酸检测这件事可能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成了某些人乘机捞钱的手段、工具。
毕竟,卖伞的人永远不希望雨停。
据东吴证券的预测,如果一二线城市每人、每48小时达到一次核酸检测需求,那么,一年的耗材成本就超过万亿。实际情况可能远超东吴证券的测算,因为有些偏远农村也一度要求24小时核酸检测。
02
疯狂赚钱,疯狂造富
既是生意,那么拼的就是谁抢的市场更多,谁的利润率更高,谁的业务更具持续性。
今年A股三季报过后,核酸检测概念股九安医疗(002432.sz)的三季报震惊世人,前三季度公司营收245.89亿、同比增长3010.77%,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60.50亿、同比增长31918.64%,其中今年一季度营收217.37亿、实现归母净利润143.12亿。
九安医疗只是众多疯狂赚钱的核酸相关概念股中的冰山一角。
前三季,109家核酸相关上市公司累计净利润858亿,除九安医疗外的前10家累计净利润215.57亿,其中绝大多数公司业绩同比翻倍。
但是,与此同时,这些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也非常巨大。
前三季度,达安基因(002030.sz)净利润49.11亿、应收账款42.31亿,迪安诊断(300244.sz)净利润24.28亿、应收108.78亿,金域医学(603883.sh)净利润24.48亿、应收74.33亿,明德生物(002932.sz)净利润38.38亿、应收29.67亿,万泰生物(603392.sz)净利润39.44亿、应收42.01亿。
巨额的应收账款,说明这些核酸检测相关上市公司目前的暴利,只不过是一时的纸面财富而已!
除了已上市的核酸检测相关公司外,10月25日登陆科创板的康为世纪(688426.sh)前三季度净利润1.45亿、同比增长68.05%,刚刚被取消上市审核的翌圣生物今年上半年净利润3214.55万,已经过会的达可为上半年净利润4779.23万,瑞博奥2021年净利润1.1亿。
别以为他们只是靠卖核酸相关产品、服务赚钱这么简单,还可以通过炒作二级市场相关概念股价赚钱。
投资者应该知道,2021年到2022年的跨年“妖股”就是九安医疗,从2021年11月初到2022年1月底暴涨超14倍;今年5月到7月A股炒作核酸检测亭概念,中通客车(000957.sz)股价暴涨超6倍。
与此同时,据同花顺I问财数据显示,自2021年初以来,九安医疗股东累计减持套现2167.17万,中通客车股东累计减持套现7.12亿。
据康为世纪、达可为等核酸机构IPO招股书显示,它们的毛利率平均都在70%以上!
这几年,核酸机构到底有多赚钱,万孚生物董秘朋友圈的那个动态说明了一切。
今年3月,就在奥密克戎刚开始在国内蔓延的时候,万孚生物的董秘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动态,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
核酸爆赚+股市套现,稳稳的造富路径。
03
产业界遇到最严重舆论危机
疫情近3年来,普通大众都感核酸检测之苦,虽然医保连续降价和药监局的集中采购把新冠检测价格压至极限,但核酸检测仍然在为这些企业贡献营收。
沪深交易所连夜发声后,大众将目光投向了与核酸检测相关的企业。恰逢财报季,几家头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2022年前三季度营收被整理出来,其中九安医疗、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等公司的百亿营收,睿智医药、安旭生物、亚辉龙等公司超400%的净利增长率,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格外显眼。除此之外,一些排队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过会材料也被拿出来“审视”。
这些企业得到的“疫情红利”在当下显得尤其扎眼,舆论反应如同烈火烹油。
随后媒体又爆出广州某小区15例阳性11人复查却是阴性,甘肃兰州出现“阳性转运者核酸阴性”事件,各种乱象和违规情况让人愤怒、疑虑与不安。
特别是11月25日,甘肃省兰州市卫健委通报称,兰州核子华曦实验室(下称兰州华曦)工作人员误将个别核酸检测异常人员名单信息录入阴性人员信息包中上传至工作系统。兰州华曦是核子基因的全资控股公司,至此,核子基因和背后的实控任张姗姗浮出水面,其造假丑闻成为矛头所指,引发了最大的一波舆情。
更多疫情期间成立、或在疫情期间急速扩张的核酸检测企业经营模式被接连“起底”。国家卫健委在11月29日表示,将持续加大监管力度。
从检测机构,到医疗设备公司,再到翌圣生物为代表的上游公司,可以说,此轮舆情波及的产业面非常之广。一时,产业界的声音在汹涌的舆论场里显得格外式微。
一位IVD上游企业负责人感叹,“现在社会舆论有点激烈,我们也不敢出来说话了。”但是他补充,“绝大部分核酸企业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的一批企业,专业并有良心,不能拿一小部分人的非法专营来污蔑整个行业。”
也有部分涉核酸检测企业希望站出来澄清,如达科为董秘吴宏翔在接受南都湾财社采访时表示,达科为并非核酸概念公司,核酸相关业务营收占比只有8%左右,并强调公司自1999年成立,主营业务就是科研代理服务和医疗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达科为的状态为提交注册状态,距发行上市仅一步之遥,但因“靠核酸采样管年入8.4亿”为人诟病,同样被推上风口浪尖。
IVD行业专家宋海波11月26日发文力挺核酸检测相关企业,文章得到了不少产业人士的转发。
宋海波是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医学检验产业分会会长、实验医学分会秘书长。文中称,“可以理解近三年来在疫情的重压之下,一个舆情的发生缘由可能只是网络情绪的宣泄点,但对网络上明显不符事实的情绪宣泄情况,我们应冷静公正客观的对待。”
他也回应了“核酸检测相关的企业毛利都很高”的问题,指出,高毛利与高垄断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的体外诊断企业的每一个产品,都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在进行充分的市场竞争,产品价格也是极度透明的,罕有垄断暴利行为。现实中的核酸检测扣除成本,毛利率并不高。大部分生产防疫相关产品的企业赚钱的原因,主要是市场需求的巨大规模产生的薄利多销的巨大规模效应。
04
核酸检测企业不该上市
理论上来说,一家企业只要业绩能够满足上市条件,没有财务造假,都可以上市,但这些涉核酸检测企业是个例外。
虽然过去三年这些企业的业绩靓丽,但上市之后可否保持高增长,还存在很大的变数。
要知道,这些企业的靓丽业绩基本上都是靠核酸检测业务撑起来的。以菲鹏生物为例,2020年,其跟新冠相关的产品营收占比达到66%,2021年该比例已经接近70%。
新冠业务占比越高的企业,未来业绩增长不确定性就越大。如果一家企业新冠检测业务占比过大,并且在剔除掉这部分业务后,其他的业务并没有良好的增长前景,这样的企业就不应该登陆资本市场。
核酸检测带来的“造富效应”就如同当初的口罩一样,迟早会结束。过去三年,疫情防控已经催生出一条比较清晰的产业链。最开始是口罩、手套等防护物资,之后是核酸检测,然后是疫苗,之后是抗原检测、新冠药。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都有相应的企业能够获益,但带来的业绩增长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会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
这些正在排队IPO的核酸检测企业,其实也知道自身面临的风险。
例如瑞博奥在招股书提示,新冠疫情逐步获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及服务收入预计将出现下滑。菲鹏生物也在招股书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带来的业绩大幅增长具有一定偶发性,若新冠相关产品未来销售收入大幅下降,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亦存在大幅下滑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核酸检测企业在明知自己业绩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依然着急上市,或许有两个目的:一是纯粹为了短期套现;二是想着借由核酸检测业务撑起来的业绩上市融资,将所获资金用于发展核酸检测以外的业务。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对于投资者而言都是一种欺骗。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已经对核酸检测企业丧失好感。看看那些已经上市的核酸检测企业,虽然它们赚得更多,但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却不涨反跌。
例如迪安诊断今年至今已经下跌了18%,金域医学今年已经累计下跌了38%。这意味着资本市场并不认可因核酸业务暴增所带来的业绩增长,更多把它当成非经常损益,不将这部分损益纳入正常的估值之中。
所以,即便这些核酸检测企业上市了,在二级市场大概率同样会被冷落。很可能会出现上市即巅峰的尴尬处境,甚至像康为世纪那样第一天就破发,只给投资者留下一地鸡毛。
05
“涉核酸检测企业”还有没有未来?
此次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的动作,主要针对的问题是:涉核酸检测企业到底有没有资格在二级市场募集资金?因为股票是永久性的债券和融资工具,而核酸检测生意是短期不可持续的。
特别像翌圣生物等公司申报的是科创板上会,创新属性需经得起推敲。这次翌圣生物被取消审核,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自2020年涉足核酸检测服务后,新冠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但对应净利润快速下滑,引发了市场对于公司常规业务的核心盈利能力和可持续性的怀疑。
新冠疫情业务的确让这些公司收入“起飞”了一把,但二级市场的估值往往提前支付了公司的未来成长性,只有可持续性的增长才能一直“飞”下去。
很多公司从疫情早期爆发的贴靠新冠概念,逐渐转向摆脱新冠概念。靠新冠疫情取得了一些增长的公司,也同样在焦虑如何平衡新冠和非新冠业务。从今年过会企业的招股书,以及已上市企业的年报中可以观察到,很多公司会将新冠和非新冠业务做区隔。
比如义翘神州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时,抢先研发出一系列新冠相关试剂产品,并借此大力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但在今年的报告中,则强调在非新冠业务的发展态势,如:2022前三季度非新冠病毒相关业务实现营收3.02 亿元,同比增长12.58%;Q3非新冠病毒相关业务实现营收1.11 亿元,同比增长18.06%。
再比如,近期亚辉龙表示,新冠业务的盈利为公司获得现金流,公司以此投入非新冠主业的研发,大大加快了公司非新冠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进度。
翌圣生物的负责人在IPO前也表示,企业快速增长后,会注重拓宽产品线和海外市场,为全球化竞争和长期竞争做准备,最终目标是成长为生命科学工具行业的基石公司。
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所谓的“基因检测公司”、“核酸检测实验室”在疫情期间快速成立、扩张,圈地牟取暴利,但这些公司仅靠核酸检测申请上市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市场很难接受没有增长潜力和技术含量的公司。
尤其是创业板、科创板,其创立初衷是为了扶持国家的科技创新型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
从前文分析中不难看出,新冠疫情以来上市的“涉核酸检测企业”大部分都为生命科学工具厂商,生命科学工具是一个基于交叉学科创新的综合体系,过去一直被进口品牌垄断,本土企业需要努力钻研关键技术,加速对进口品牌的替代。
宋海波也在上文中指出,疫情常态化之后,没有新冠业务,核酸检测企业的发展也并不是没有了前途。他指出,技术发展以及企业发展有一般性规律,就像mRNA疫苗技术可以拓展应用到很多领域,疫情同样促进了更多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和提高。“利用核酸检测这一技术平台,我们可以研发出很多新的检验项目,许多企业一定会利用这一技术路径研制出更多更好的体外诊断产品,来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
总有企业会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赚钱,但我们希望能赚到钱的是那些在疫情中作出贡献,同时最富创新性的企业。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